唱片封套怪談
看見Dosss君談了點對本地唱片封套的感想,我有一些想補充。
本地唱片封套設計,其實一直都是接近styling和packaging多於設計本身,主因是唱片公司那班marketing一直覺得sell樣最緊要,又要顧形像問題,呢樣唔得果樣唔得,永遠只能在styling或graphic上攪花臣,所以我們永遠不可能得到像《平成風俗》那樣得個浴缸和樂器都做到主角、更不要題像SMAP或Franz Ferdinand那種齋字都有impact的唱片封套。
由於要顧及所謂形像問題,形像上不能玩得太盡,styling於是等同化妝set頭揀衫,最佳例子是股懼基咸魚翻生期的兩隻大碟《遊戲 基》和《大雄》,兩者由碟名封面到內頁都分別大玩電玩和漫畫符號,但股生個造型...學Wyman話齋是完全無法子做到與周遭環境「佈下結界」,人景合一,不過話說回頭你又試吓叫股生扮瑪利奧或gel 王小虎頭睇下佢肯唔肯。再舉多一個例子就是最近冰島歌后的大碟《Volta》,康港歌手有誰夠薑笠入去那粒兩腳珍寶珠?王菲都唔夠膽啦!!就算有膽我都睇死班友諗唔到呢啲idea~!! 所以黃秋生幾年前的大碟《Bad taste but smell good》封套拿其他歌手的形像去惡攪,絕對是大快人心,記得當時黃在電台訪問中也質疑:點解要頭頂頂住個金魚缸?點解要揸住部中古相機/寶麗萊?點解無啦啦會有盤水兜頭兜面潑過去? 點解個packing下下要牛春咁大?點解點解點解? 就是因為styling行先,而那種styling可以完全無動機無目的純粹為「好睇」,這不是packaging是甚麼?
-黃秋生明搞事大碟《Bad taste but smell good》,我承認我是因為很喜歡這個名字所以用了來做blog名
另一個引致唱片封套不夠有趣的原因就是那班叫自己做artist的歌手。要知道外國大部份歌手都極重視唱片封套,重視程度是一開始已經會跟art director一同構思及溝通,所以像變色老妖David Bowie或Bjork這類美藝人,就算單玩styling都一樣能夠玩到變經典,真係讓半臂都拗贏你。康港的情況則是歌手甚少參予封套構思,一則他們不重視,二則根本不懂,因為甚少歌手有art sense(就連股生sell到口臭的那手漫畫都是攪笑成份居多)。不過最慘是連明哥這類算叫做有sense的美藝人,都俾人捉到隻《若水》內的鑽石人造型是抄Bjork的,你話死冇?
所以細寶麥浚龍早陣子的《Chapel of Dawn》找James Jarvis畫封面,其實算做有心改變一下沉悶的現狀(實情是他真的不能sell樣呀),不過,那個盒和內頁layout還是劣評如潮,康港唱片要有個像樣的封套,似乎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。
最後同大家玩競猜遊戲:
上圖Pulp的《We love life》(2001)封套你估埋單洗了多少錢?答案是我都不知道,但我知單是那幾隻中古字體的版權費已經用了三千英磅!!(一隻字母盛惠一千,名乎其實一字千金)還未計Peter Saville的切雞費。如果在康港你跟唱片公司要求用三千英磅買幾粒字,你應該會被人捉去做研究。三千英磅我飛去外國映相唔好~?!
相關聞漿:
-Peter Saville談唱片切雞(收錄一隻字母一千英磅的前因後果)
-封套
-化繁為間
-黃耀明 v.s. Björk
本地唱片封套設計,其實一直都是接近styling和packaging多於設計本身,主因是唱片公司那班marketing一直覺得sell樣最緊要,又要顧形像問題,呢樣唔得果樣唔得,永遠只能在styling或graphic上攪花臣,所以我們永遠不可能得到像《平成風俗》那樣得個浴缸和樂器都做到主角、更不要題像SMAP或Franz Ferdinand那種齋字都有impact的唱片封套。
由於要顧及所謂形像問題,形像上不能玩得太盡,styling於是等同化妝set頭揀衫,最佳例子是股懼基咸魚翻生期的兩隻大碟《遊戲 基》和《大雄》,兩者由碟名封面到內頁都分別大玩電玩和漫畫符號,但股生個造型...學Wyman話齋是完全無法子做到與周遭環境「佈下結界」,人景合一,不過話說回頭你又試吓叫股生扮瑪利奧或gel 王小虎頭睇下佢肯唔肯。再舉多一個例子就是最近冰島歌后的大碟《Volta》,康港歌手有誰夠薑笠入去那粒兩腳珍寶珠?王菲都唔夠膽啦!!就算有膽我都睇死班友諗唔到呢啲idea~!! 所以黃秋生幾年前的大碟《Bad taste but smell good》封套拿其他歌手的形像去惡攪,絕對是大快人心,記得當時黃在電台訪問中也質疑:點解要頭頂頂住個金魚缸?點解要揸住部中古相機/寶麗萊?點解無啦啦會有盤水兜頭兜面潑過去? 點解個packing下下要牛春咁大?點解點解點解? 就是因為styling行先,而那種styling可以完全無動機無目的純粹為「好睇」,這不是packaging是甚麼?
-黃秋生明搞事大碟《Bad taste but smell good》,我承認我是因為很喜歡這個名字所以用了來做blog名
另一個引致唱片封套不夠有趣的原因就是那班叫自己做artist的歌手。要知道外國大部份歌手都極重視唱片封套,重視程度是一開始已經會跟art director一同構思及溝通,所以像變色老妖David Bowie或Bjork這類美藝人,就算單玩styling都一樣能夠玩到變經典,真係讓半臂都拗贏你。康港的情況則是歌手甚少參予封套構思,一則他們不重視,二則根本不懂,因為甚少歌手有art sense(就連股生sell到口臭的那手漫畫都是攪笑成份居多)。不過最慘是連明哥這類算叫做有sense的美藝人,都俾人捉到隻《若水》內的鑽石人造型是抄Bjork的,你話死冇?
所以細寶麥浚龍早陣子的《Chapel of Dawn》找James Jarvis畫封面,其實算做有心改變一下沉悶的現狀(實情是他真的不能sell樣呀),不過,那個盒和內頁layout還是劣評如潮,康港唱片要有個像樣的封套,似乎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。
最後同大家玩競猜遊戲:
上圖Pulp的《We love life》(2001)封套你估埋單洗了多少錢?答案是我都不知道,但我知單是那幾隻中古字體的版權費已經用了三千英磅!!(一隻字母盛惠一千,名乎其實一字千金)還未計Peter Saville的切雞費。如果在康港你跟唱片公司要求用三千英磅買幾粒字,你應該會被人捉去做研究。三千英磅我飛去外國映相唔好~?!
相關聞漿:
-Peter Saville談唱片切雞(收錄一隻字母一千英磅的前因後果)
-封套
-化繁為間
-黃耀明 v.s. Björk